他是國家級非遺徽州竹雕代表性傳承人、中國工美行業(yè)藝術大師、全國技術能手,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。
他是民間文藝“山花獎”得主,竹刻作品被故宮博物院、中國工藝美術館、農(nóng)業(yè)博物館等多個博物館收藏。
他是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學院徽州木雕課程指導教授,六十多位竹木雕刻師的師傅,其中省級傳承人1名、市級傳承人9名。
他叫洪建華,被稱為“徽州竹雕的開拓者”。

徽州竹雕技藝作為中國竹雕技藝中的一個重要流派,其分布范圍遍及徽州舊轄歙縣、休寧、黟縣、績溪縣、祁門、婺源6縣及周邊地區(qū),主要流傳于黃山市(原徽州地區(qū))。黃山市地處皖南丘陵,總面積9807平方千米,毛竹覆蓋面積6.33萬公頃,是地方特色生態(tài)資源?;罩萏幵邳S山南麓、天目山以北,山多嶺密,奇松怪石,白云飄渺,小橋流水詩情畫意,處處是古今竹雕的雕刻題材。古徽州曾是明清時期著名的“雕刻藝術之鄉(xiāng)”,其中徽州竹雕在中國竹雕技藝發(fā)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文獻記載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吳元滿、李流芳、程嘉燧、張立夫、李希喬、方潔和程文在等(《民國歙縣志人物•雜技》)。
2006年9月29日,洪建華的竹刻作品《竹林七賢》筆筒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,成為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故宮收藏的第一件現(xiàn)代竹刻藝術品。故宮博物院為他頒發(fā)了收藏證書。提起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,洪建華說:“那時我既不是什么非遺傳承人,也不是省級工藝大師,從身份上說,這件作品是進不了故宮的。”然而,《竹林七賢》的破格入選恰恰證明了洪建華技藝的精湛:他以深浮雕的雕刻手法,進行了四到五層刻工,最深處距離竹簧僅3毫米;整個畫面布局巧妙,疏密相間,虛實相生。
故宮博物院竹木牙角專家劉靜這樣評論他的作品:“既秉承明清時期的藝術風格,又融入自己的創(chuàng)新思想,捉刀穩(wěn)健、行刀剛勁、構思巧妙、文風厚重,大有清初竹刻大家的風范。”
